小时候物质生活确实贫乏,就是穷!
有些人都吃不饱饭,没有什么经济来源。
记得那时家里种菜,种的菜很漂亮很好,母亲大清早早早摘下辣椒,用布擦去泥和露水,
装在尿素袋子里,父亲推着自行车,后面绑了两大袋子辣椒,
上面再摞一袋子辣椒去二十几里路的集上去卖,
因为我家在川里,父亲要推着自行车走山路才能来到塬上,
塬上是平路,可以骑着车子,赶集的都是辐射周围几十里的农村人,
家家都种菜,外地贩子因为交通不便等原因,很少来收菜。
卖给谁呀? 父亲总是在街上摆一整天,总是在黄昏时回到家,
一脸疲惫,一身尘土,母亲看了看,尿素袋子是空的夹在自行车后座上,
嗯,应该是卖出去了,卖了多少钱?

父亲大口喝着茶,脸黑着,最后掏出几块钱给母亲。
怎么才卖这么点,母亲小声嘀咕着,今天价太低了,
一两毛都没人要,眼看太阳落山了,几分钱处理给菜贩子了……
种了几年菜,没有销路,又开始种烤烟,烤烟可真是个前期要大量投资的东西,
你要修烤烟房吧?你要准备烤烟杆吧?
你要有绳子吧?温度计,煤炭,地膜,肥沃的土地,丁当的劳力……
为什么我会知道这些,小时候跟着干呀!
熟! 把山上最肥的地拿出四亩,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倾向于农村的正册,
什么都要自己买,地膜呀!煤炭呀!……
是的,那时还在交gong粮呢!农民负担比现在重多了。
当时还没有进城打工一说,倒是偶有几个类似于“王满银”的不务正业的去搞副业。
大多数农民是死守着土地的! 后来烤烟取过成本,也没有挣几个钱。
村子里第一个“私人企业”就是村东头的砖瓦厂,父亲去给干苦力,断断续续的总算是有点收入了。
后来我上高中的时候,大哥大学毕业上班了,他甘农大毕业后在河西地区的种子公司上班。
于是,父亲在街上摆种子卖。
慢慢的有了一间门面房,摆的种子、肥料等出售。
于是乎,我那当了半辈子的农民的父亲也有了他人生的第一辆摩托车,
脸上也有了笑容,给我的生活费也大方了起来。
后来有一天,父亲的脸又黑了,一问才知道街上的种子没法卖了?
为什么?当地的“官们”天天上门“找事”的不行,查这个办那个,都是要一趟趟去求人才能办的事。
于是乎,我父亲的创业生涯结束了,又回村在地里刨了!
后来的定性就是父亲这辈子是个没本事的人!
时运不济!百无一用是书生!我父亲算书白念了!
如果按这个标准来评判的话,我的书似乎也是白念了。
那时真的穷!有时候回忆起来,父母亲都不让提,有点恍然的感觉!
(投稿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