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千年前的庄子,
早已把情绪的本质说明白了;
挤地铁时,明明是别人踩了你一脚,
你疼得皱眉,对方却头也不回,
你攥紧拳头,心里骂了千百遍“没教养”!
朋友借了钱迟迟不还,你几次想开口催,
又怕伤了和气,夜里翻来覆去,
满脑子都是“他怎么能这样”?
甚至网购遇到劣质商品,
客服敷衍几句就挂了电话,
你对着屏幕气到发抖,
觉得“这世界怎么处处不讲理”。
我们总在心里悄悄给别人划下一条线:
“他应该懂礼貌”“他应该守信用”“他应该负责任”。
这条线像根隐形的尺子,对方没达标,我们就忍不住动气。
可庄子早就在《达生》里说过类似的理儿——有个木匠见一棵长得歪歪扭扭的树,
被人当作神社供奉,就笑着说:“这树要是做栋梁,会断;
做棺木,会腐;

做器具,会裂,正是因为‘无用’,才活得长久啊。”
你看,木匠没拿“好木材该是什么样”的标准去卡这棵树,反而看懂了它的自在。
人不也一样?
你若总拿“应该”去框别人,就像用方凿去套圆枘,
怎么可能不别扭?
有个故事更直白:有人被邻居家的狗吠了整夜,气得想去理论
。旁人劝他:“狗本就会吠,就像风本就会吹,你会跟风生气吗?”
他一听,气就消了。
狗不懂“半夜不该吠人”,就像空船不懂“不该撞过来”。
你若把对方的行为当成“自然之事”——不是原谅他的错,
而是放下“他必须按我想的来”的执念,
怒气就像被戳破的气球,慢慢瘪了下去。
庄子的智慧从不是教我们忍气吞声,
而是让我们看清:太多时候,不是别人做错了什么,
是我们心里的“预设”太满,容不下一点意外。
就像杯子装满了水,再滴一滴就会溢出来;
心里装满了“应该”,
别人稍不如意,你的情绪就会泛滥。
不如学那木匠看树,学那智者对狗——允许别人是别人,
也允许自己不被别人的行为牵着走。
心里的“预设”少了,日子才能活得松快。
(投稿)
